足迹
爷爷朱屠夫无弹窗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08章请皇上三思,不能毁了天下读书人的前程(第1页)

冯贵本想维持一下秩序,但朱元璋摆了摆手制止了他。他其实还是很愿意文武百官好好讨论讨论,他非常好奇,这些个官员能讨论出个什么结果来。其实关于科举的改革,朱雄英很早之前就已经和他提过了。选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来,其实也是想看看文武百官究竟怎么看。明眼人应该都能明白,朱雄英开始的时候让赵西临帮助编撰科举书籍,只是一个幌子而已,他真正想做的,是科举改革。一眼望去,其实大多数的官员,对于此事都是持反对意见的。不必具体去听他们说了什么,看他们的表情动作,以及激动的神态,就已经可知一二了。能够参加这次朝会的,一半以上的官员,都是在大明很有话语权的人。他们并不是都通过科举才有了如今的地位,大多仰仗于祖上的荫蔽,以及地方推举等等方法入朝为官的。大明如今的科举,除去恩科,每三年一次,可以考上进士的,每年不过百人而已。而他们,也大多只能到地方任职。逐渐靠功绩升迁到应天。换句话说,由科举进入官场的,不到整个官场的四成。而如今,看太孙殿下之意,怕是要让科举一途占据主导,如此多的类目,想必打算招收的人才,应该也会比以往多上不止一倍。这是所有官员都不想看到的结果。但是当百官们看向赵西临,以及其他几位尚书的时候。却见他们没有什么激动的神情。这样几乎动摇了整个官宦体制的提议,乃至于对于地主土豪阶级都会带来不小影响。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,朝廷里,居然没有一个有分量的人站出来提出质疑?这种情况,连朱元璋都没有料到。哪怕是他,突然提出如此提议,朝廷里那些自视甚高的官员,也多多少少会有些意见。能够入朝为官身居高位的,背后都有很大的势力支持,他们与背后的宗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。因此,这些官员们总是愿意在各种情况下横插一脚。此刻的奉天殿,突然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平静。自打开国以来,奉天殿很少有这样鸦雀无声的时候。朱雄英说完自己的提议后,差不多一盏茶的功夫,朝堂上都是鸦雀无声,朱元璋也不愿打破沉默。此时的赵西临,感觉自己承受了不小的压力。他想开口说点什么,但踌躇了半天,也不知该如何开这个口。从前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气势,此时半分也提不起来。实在是没缓过来。方才的事还没消化完,太孙殿下就又放了个大招,要是一不小心说错了话,可就万劫不复了。他赵西临不畏生死,一把老骨头死不足惜。但他还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。这太孙殿下,他也算是看明白了,与皇上相比无半分逊色,并且更加沉稳内敛。不同于朱元璋的铁血杀伐,朱雄英更擅长的是把控人心,不止杀人,还诛心。他们这些人最怕的就是一世清名被毁,如果不能死的轰轰烈烈,那还不如苟且活着。和朱雄英对着干绝对没有好下场。朱雄英不仅会要了他们的命,还会在他们最在乎的声名上大做文章,让他们死后还会被钉在耻辱柱上。所以赵西临等人非常利落地躺平了。一盏茶的功夫都快过去,朝堂上仍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,朱元璋等不下去了,他清了清嗓子,“看来诸位爱卿都十分赞同大孙的想法。”“既如此,咱稍后就下令昭告天下,也让各地那些有识之士都能收到消息进京来。”此言一出,终于有人忍不住了。“启禀皇上,臣有上奏。”一位礼部官员站了出来。见到有勇士站出来,那些持反对意见却不敢站出来的大臣们舒了口气,暗地里为这位仁兄叫了声好。身为科举改制之前的既得利益者,一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让朱雄英进行什么科举改革。毕竟他们也算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上岸的人,自然见不得这种情况。而那些受荫蔽为官的人,更是深深不满于朱雄英的决定。他们背靠父辈的荣光,才能当上官。这什么科举改制若是真成了,他们这样的人是不是日后都会被排挤出官场啊?况且,他们能受荫蔽为官,可他们的儿子们还没有着落呢。他们自然是想着自家的子孙后辈们也能和自己一样享受荫蔽,最好是能做到官官相传。见到有人站出来,朱元璋眼睛都亮了,声音因激动都高了几分,“准奏!”他正愁没什么挑战性呢,有人站出来更好。他相信大孙肯定能解决的。这位站出来的官员可不是什么小官,乃是正三品的礼部侍郎。他向朱元璋和朱雄英行了一礼,而后道:“皇上,太孙,自有科举之制始,历经隋、唐、宋、元四朝,共八百余年,唐高宗创殿试,武周时创糊名制与武举,种种改革从未脱离其宗。”“科举三年一次,对我大明学子来说,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能登科及第。”“若是贸然改制,不知有多少学子努力都付之东流。”“明年秋便是新一届的科举,天下学子都是依据《科举成式》来研读典籍,今年突然改变科举制度,这些学子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?”“他们苦读已久的经义典籍,忽然就没了用武之地,,取而代之的是从未准备过的典籍,情况定然大为不同。”“臣也是经由科举取仕才做的官,苦读将近二十载才得中进士,其间苦痛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“是以最为理解那些学子的感受。”“臣观太孙关于科举改制的用意,似是想要大开科目,原本准备好的学子们肯定会变得恐慌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”“此举不知会毁了多少学子的前程。”那礼部侍郎郑重叩拜,“臣代重学子恳请皇上、太孙三思,仔细斟酌科举改制之事,不可操之过急。”